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整个村子好了,大家都能受益”(稳就业·暖心故事)

体育正文 128 0

“整个村子好了,大家都能受益”(稳就业·暖心故事)

“整个村子好了,大家都能受益”(稳就业·暖心故事)

人民日报记者 刘军国(liújūnguó) 图为徐蒙磊在舟山市低空(dīkōng)农事服务中心介绍(jièshào)农业无人机。缪珊珊摄(人民视觉) 傍晚时分(shífēn),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(pǔtuóqū)展茅街道庙后村沐浴在夕阳中。“孙(sūn)阿姨,今天的工钱转给您啦!”声音来自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小伙子,他叫徐蒙磊,是庙后村一家庭院火锅店的主理人。 “你这孩子,活还没干完呢就急着(zhe)结账。我老伴说了,明早去地里摘些新鲜蔬菜(shūcài)给你送来。”孙阿姨眯着眼看了看手机上的到账通知,笑(xiào)着摆手。 在(zài)庙后村,庭院火锅店内的大红灯笼格外醒目。这家(zhèjiā)火锅店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——旺季时每天要请五六个村民来帮忙,还会定期收购村民们自家(zìjiā)种的新鲜蔬菜。 村民孙阿姨还记得2023年的一天,她和老伴在菜地里忙活,看着满园待收的蔬菜,心里盘算着:明天要不要把多余的菜挑到镇上(zhènshàng)卖?能卖出多少呢?忽然,田埂上传来一个声音:“阿姨,这些(zhèxiē)菜都是您自己种的吗?”说话(shuōhuà)的正是徐蒙磊(xúménglěi)。 那时(shí),徐蒙磊的电子商务公司面临发展瓶颈,转型迫在眉睫。就在他盯着财务报表发愁(fāchóu)时,一通来自普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(bǎozhàngjú)的电话带来了转机。 “小徐啊,区里(qūlǐ)正在庙后村打造‘没有围墙(wéiqiáng)的创业园(chuàngyèyuán)’,你要不要来看看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亲切温暖。创业初期,徐蒙磊正是靠政府提供的免租入驻、创业贷款(dàikuǎn)、社保补贴等政策才发展起来,接到电话便立即驱车前往庙后村考察。 初到庙后村,景象并不乐观:村舍陈旧,道路狭窄,连便利店都没有。然而,政府的规划让(ràng)他看到了希望——这里将成为农旅融合(rónghé)的乡创(chuàng)基地。 “以创业带动就业,推动(tuīdòng)乡村发展,这太有意义了。”当晚,徐蒙磊的笔记本上就写满了构思:城市客群驱车30分钟到庭院(tíngyuàn)打卡,客人(kèrén)用餐消费带动农户增收。他突然笑了:“其实创业思路没变(biàn),只是流量要变‘留量’。” 一周后,他决定:在庙后村开一家庭院火锅店,吸引城市消费者。初期客源稀少,他发挥电商(diànshāng)营销经验,政府也帮忙宣传推广,周末很快就有游客慕名而来。随着(suízhe)基础设施不断完善(bùduànwánshàn),庙后村焕然一新,商家也越来越多。徐蒙磊还主动帮其他创业者出谋划策(chūmóuhuàcè):“一加一大于二,整个村子好了(le),大家都能受益。” “再见面时,小徐让(ràng)我把多余的菜送到店里,还说可以来帮忙。”孙阿姨划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,眼角(yǎnjiǎo)眉梢都带着笑意。 火锅店解决近20人的(de)就业问题,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。村里变化(biànhuà)也很大,如今随处可见特色小店,拓宽的村道旁新建了停车场,每到周末总能看到(kàndào)一拨又一拨来游玩打卡的客人。 现在,徐蒙磊又尝试无人机销售,计划用新技术助力(zhùlì)乡村发展:既为农民提供农事服务,又可以配送外卖(wàimài)。他还筹划着无人机培训和(hé)研学项目,希望科技赋能带动更多乡亲致富。 “创业不易,但有了政府的关心,总能走得更稳。”徐蒙磊说(shuō)。 2022年以来,普陀区依托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——普陀湾(wān)众创码头的辐射带动效应,把创新创业的阵地、资源、政策、人才、服务由(yóu)城区向小岛乡村(xiāngcūn)延伸倾斜。按照“园区无围墙、项目无边界、政策无差异、服务无盲区”的思路,普陀区创新打造“没有围墙的创业园(chuàngyèyuán)”,全力推进乡村共富联合体、产业升级协同(xiétóng)体建设。 截至目前,普陀区已建成乡创基地(jīdì)7个,集聚新业态230余家,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实现(shíxiàn)旅游收入14亿元左右。该区培育“乡创客”1100余名,累计带动2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(jiùyè),吸引1350余名高校毕业生(bìyèshēng)等青年就业创业。 《 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 》( 2025年06月25日 13 版)
“整个村子好了,大家都能受益”(稳就业·暖心故事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